新天天书吧

繁体版 简体版
新天天书吧 > 陷世 > 第155章 项目敲定

第155章 项目敲定

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(免注册),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,请耐心等待,并刷新页面。

他们正说着,记者从外面进来,说:“请李书记去一下。”

德志看到李书记跟着记者去了,村主任没动,不知道他是什么意思。

村主任说:“算了,我们现在就去,可能他们下午要赶回归州,我们不去就没时间了。等一下吃饭,争取在饭前把水源看完。”

他站起来,正准备走,书记进来了,他说:“现在在采访李书记。我没事了。听李书记说,你找我?”

村主任说:“是啊,姚先生想去水源处看看。刚才在给你录像,怕影响了采访效果,就没去打扰,刚准备去的时候,你来了。”

村支书问:“哦,好啊。我找一辆车吧。”

他说着,打了电话,不一会儿,一辆面包车停在楼下,司机在楼下摁了喇叭,村支书出来向其喊道:“马上下来。”

然后,村支书对文书说:“我们陪姚先生去看水源了,你在这里等李书记,他弄完了,让他在这里等,中午在对面餐馆吃饭。你看情况过去订座吧。”

文书爽快地答应下来。

德志在此时如同众星捧月,大家对他非常客气。自万局长上台以来,县民委基本很少管龙垭村,他把精力和财力用在城里,这个村不是省民宗委敦促,万局长还是不肯来。在李书记再三提醒下,万局长才不得已派他来看看。刚好,利用基金会做做文章,免得村里说闲话。毕竟那里太方便了,来去都要经过那里。如果坐船,那就另当别论了。

德志上了车,支书和主任也上了,车发动,向山上爬去。转过一道大弯,就开始要下山,但车没有下去的意思,而从旁边的岔路上去,再拐弯,直走一段路程后,车就无法前进,就停在一户人家的院子里。

这路穿过农户家的院子,给农户家带来方便,在路的尽头,还有两三户人家。看门狗看到有车来,冲车直叫,见有人下来,还是叫,村支书和村主任都不怕,一般来说,爱叫的狗子不咬人。

狗的主人出来,喝斥住了狗,狗跑向山上,还在叫,只不过没有刚才那么狂了。村支书说:“这是另外的村,不属于我村管辖。水源恰好就在这里。”

德志说:“我们做水利项目,不负责调解村与村之间的关系。这个村的人答应给你村使用水源,这个项目才能批准,否则,我们本来是做好事的,结果弄得大家都不好,那就麻烦了。”

村支书说:“您放心吧。水源没问题。我们不用,这两三户人家也用不完这水,我们先去看看再说吧。”

有一段路程需要步行,先下坡,再上坡,然后又下坡,山路就是这样的。不是一马平川那么豪爽。

村支书显然对这里比较熟悉,知道这里有三处水源,上面有两个,下边有一个,实际上也说不清,下边的水源的水,极有可能是上面两个水源的交汇处,集中在一起,成了一个较大的出水的地方。

上面的两个水源在山坡,下面的一个水源在山沟。德志去看,那水比较清澈,但是有树叶子将其盖住,拨开树叶,看到有水汩汩而出。

德志放了心,如果在这个地方建取水池,和过滤池,会不会有什么问题呢?

德志将这个疑问交给了村支书,村支书说:“放心好了。这条山沟,直接通到村委会,我们和这个村有多年的友谊,交情不错。在这里修建过滤池和取水池,占地不大,又不占耕地,最多三个平方米,有什么关系呢?实在不行,我们就每年给这三户人家一点钱,分摊在水费中,我看也不是不可以。”

德志说:“主任有什么看法?”

主任说:“我想,书记说得没错。”

德志说:“那好吧。我回去后再说。我还要向我们机构领导汇报,拿到办公室讨论一下。”

水源处居住的农户很热情,拿出椅子给我们坐,然后给我们沏茶,拿出葵花籽和花生等来招待他们。

德志心想,这里跟虎坡村的风俗又有不同。虎坡村的村民敬酒,这里的村民敬茶,真是十里不同风,五里不同俗啊。

村支书在这里还比较出名,话说回来,这里在行政区划上是分属不同的村,实际上在地理位置上,两个村有着同一山脉的连接,亲情方面还是有关联。如果严格按照行政区划来死搬硬套,那显然有些问题。德志担心的问题,两条村的关系和共用水源的问题,都能得到有效地缓和。

然后,三人沿原路返回,司机没下来,他在车上等,远远看去,从车里冒出来白烟,德志说:“这车很有意思。都不跑了,还冒烟。”

村支书说:“那是人在吞云吐雾。哦,对了,姚先生吃烟吗?我不吃,都忘了问了。”

德志说:“我不吃烟,闻到那味儿,都受不了。我的肺活量太低了,只有3500,还是上高三的时候测量的,这时候可能还要低。”

村支书说:“不一定。在城市里,吸入的汽车等产生的废气多,影响人的身体健康,到了山区,空气极好,你的肺活量会提升不少的。出门就爬山,被强迫着锻炼,身体能不好吗?”

村主任说:“是啊。山区的人普遍比低平的人要长寿。”

德志问:“既然空气这么好,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吃烟呢?”

村支书不吭声了。

村主任说:“我也不清楚。从什么时候开始吃烟,我也记不得了。好像是前辈们的影响,或者同辈们的影响,真的说不清。”

村支书说:“这个根源在哪里,谁都说不清了。现在社交离不开香烟。有时候,没有烟,还真不能拉近人和人之间的距离。我出门办事,也被老婆提醒要带香烟。有了烟,哪怕自己不吃,也能壮胆,办事有底气,成功的次数就多一些。没有香烟在身上,好像出门没带钱一样让人尴尬,总觉得比别人少了点什么,心里头不踏实。”

三人走到车前,司机掐灭了烟,等三人上车坐稳后,司机发动引擎,掉头往回开去。因为是山坡,立体的距离不太远,如果爬山会更近,但是,村支书为了表示好客,也不想让人觉得他小气,就喊了车来,不让德志走路。当然,这笔费用是村里负担,不会摊到德志头上来的。

他们并不清楚德志其实也能爬山,只不过是第一次打交道,村干不想让客人辛苦。要在平时,村干砍柴或者串门子,都会爬山。在摩托车还不流行的时代,主要的交通工具就是两条腿了,俗称为“11路公共汽车”。

回到村委会,记者采访结束,正坐在那里喝茶,聊天。李书记问:“怎么样?看到了吗?”

德志说:“看到了,水量还行。就是说,如果项目批下来,我还想知道,水池准备建在什么地方?”

村支书说:“就在对面的山坡上,那里建了水池,可以覆盖到这里二三十户人家。”

德志问:“在哪里?”

村主任说:“诺,就在那里。说着,他拉开铝合金的窗户,手指着马路对面房子后面的那一块稍微缓和的山地说。德志看到,那块地在一片树林下面。

德志问:“我先申明一点,项目款不包含占地补偿款,如果被地主索要补偿款,这个费用我们是不负责的,最好村里想办法解决。如果地主不要,那求之不得,再好不过的了。”

村支书说:“那块地的地主也是受益户,他们也要吃水,对自己有好处的事,他们不支持,谁支持呢?我们也告诉他们这是外界援助的项目,没有补偿;万一他们要补偿,我们村委会再想想办法。”

德志心想,村里还是有钱啊,动不动就说村里想办法,看来,这个村不简单,可以找到很多资源。那么说,在这个村实施项目,纯粹是给省民宗委与县政府、县民委脸上增光啊。做项目,给政府服务,让领导满意,算是领导的政绩,至于群众,没有着重考虑,看来,这个项目肯定会批准。

机构领导目前跟政府走得非常近,政府领导得到政绩,肯定对机构领导特别青睐,这样,机构领导有可能会得到提拔,从民间机构一跃成为政府官员,升级了,什么都会好的。名利双收,特别是齐老师,这方面的倾向十分明显。而刘小姐,倒还没什么,她只图项目能平稳进行,到时候来个软着陆,到了退休年龄,在香港养老,岂不美哉善哉?!

中午,实际从下午2点开始,村主任看到文书过来,问她:“怎么样,饭准备好了吗?”文书点点头。村主任说:“请姚先生、李书记去吃饭。在对面的小餐馆里。”

李书记说:“好的。姚先生,请吧!”

看来,这时候吃午饭,的确有点迟了,不过,他们早已习惯,德志来归州这些年,也能适应。因此,在早上尽量吃饭,不要跟肚子过不去。因为,你不知道中饭在什么时候才能吃到。即便午餐很丰富,但是,在进食之前的某个时间,肚子是非常难受的。这一点,德志感受非常深。

余哥的胃已经出现了问题,当然,不是来归州以后出的故障。他在老家的时候,就已经出现胃上的毛病。胃药是没断过的,但是,只要是药,就有毒性,也许,毒性比药性更要猛烈些,因此,余哥在对付胃病方面,已经宣布缴械投降,不过,他的脾气很怪,非要跟胃病过不去,做殊死的斗争不可,到现在处于持久战的状态。

他很注意养生,在中午到了吃饭的时候,一定要吃点东西,否则就不舒服,要发脾气了。德志还年轻,胃方面还比较正常,但看到余哥的痛苦之状,心里也不免提高了警惕,争取对肠胃好一些。像遇到这种情况,德志就需要准备一些零食在身上,以备不时之需。但是,德志又每每考虑的经济条件的局限,总是忘了带零食,像今天就忘了带。要不是刚才在水源处的农户家吃点花生、葵花籽,恐怕现在真的成了钱钟书笔下的公文包,那胃就像没有放任何文件袋公文包,前胸贴着后背,饿成一张纸了都可能。

中午饭很丰富,主菜是火锅。虽是夏季,但是,还是习惯吃火锅,这个习惯不容易改变。另外,有些配菜。当地的蔬菜比较低平地区的蔬菜来,要好吃多了。不知道原因,口感就是好一些。这可能和气候、土壤还有不打农药有关。因为是高山,病虫害就少,不像低平地区,虫害相当多,不打农药不行。

吃完饭,差不多都三点了,看看太阳,想想路程,的确不敢再耽搁了。李书记说:“天不早了,明天我要去县委开会。姚先生也要赶回去。”

记者说:“今晚还要赶稿子,争取明后两天在电视台播出。我们也要回去。”

村支书说:“那好,你们这时候走,不紧不慢的,准能在天黑之前赶到家。我们也不耽搁你们了。”

村主任对德志说:“麻烦姚先生好好跟你们机构领导说说,村委会这里有二三十户人家没水吃,说起来让人都不敢相信,连村委会都没水吃,那还了得?说出去人家都不信。”

德志说:“我尽量争取吧。只要领导没意见,我当然愿意再来你们村。”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