崇祯十六年,皇帝下了第四次罪己诏。这一年京城瘟疫流行… …天灾*,这总是连成一个的词汇放到崇祯时期真是再确切不过了。
崇祯十七年,皇帝接连下了两次罪己诏,并且安排太子慈烺、三子定王慈炯、四子永王慈焕出逃,随后,于宫中持剑砍杀妻妾女儿,幼女昭仁公主致死,长女长平公主断臂重伤,周皇后于坤宁宫自缢身亡。
次日,十九日凌晨,崇祯皇帝于煤山自缢。这一天,统治华夏长达276年的大明王朝亡国。
这个消息传来的时候已经过了十几天,然而那令人窒息的沉默却还是来了,知道王欣身份的王朗多看了王欣一眼,暗自感慨,这孩子怕是永远也不会有那尊贵的身份了吧!
改朝换代之后,前朝的皇子又算是什么呢?能够不追杀就是不错的了。
把王欣当做自己二儿子的李氏想的倒是旁的,有些惶惶地搂着王欣,似怕他害怕,又似自己惶恐,“这样,咱们算是亡国了?”
亡国,对皇帝来说是个沉重的词,对老百姓来说,也并不是什么轻飘飘的话,无论他们再怎么咒骂皇帝昏庸,官吏无道,然而他们到底是有国家有依靠的,大明也是有过繁盛时代的,那铿锵有力的祖训留下的骨气还是存在于每个人身上的,然而,亡了吗?
那种与之同悲的意思竟是冲淡了所有对于这个朝代的不满,再看那曾经寄予厚望的李闯王,均田免赋的最后结果是什么?大顺又给了什么人富贵什么人权势?乱惶惶的局面哪里能够寻得一个安稳。
对现状不满便不由回忆起明朝的好来,而随之的清兵入关,扬州十日、嘉定三屠、苏州之屠、南昌之屠、赣州之屠、江阴之屠、昆山之屠、嘉兴之屠、海宁之屠、济南之屠、金华之屠、厦门之屠、潮州之屠,沅江之屠、舟山之屠、湘潭之屠、南雄之屠、泾县之屠、大同之屠… …一系列惨绝人寰模式相同的屠杀,家家燕子巢空林,伏尸如山莽充斥… …那是怎样的凄惨景象?
扬州十日,仅城内僧人收敛的尸体就超过了八十万具。
这等景象不是亲眼见过的人是永远不会相信的,在历史上,清末的种种固然令人恨不得掩卷撕书,然而清朝的顺治康熙,甚至清朝初的皇太极多尔衮却都是不少人称赞过的,连那孝庄也成了典范一样的人物,那样的康乾盛世,好像掩盖了之前的一切血腥,光鲜耀人。
亲身经历此变的王欣被李氏仅仅地搂在怀中,王朗死了,王忠死了,父子两个的尸体就在她们的上头,两具尸体,一层薄土,遮蔽下来的求生空间是那样狭小,然而,这已经足够了。
亡国,这两个字是头一次显示出了它的重量来,那些屠杀,也许真的可以压垮人的脊梁吧!不是怕死,而是怕这场死亡无意义。
忍着不曾哭的李氏死死捂住王欣的嘴,生怕才五岁的儿子害怕哭出来,她不知道外头有没有人,她也不敢看,热乎乎的鲜血渐渐冷却,从哗哗流淌到一滴滴滴落在脸上身上,湿了的衣服还能够感受到那样的冰凉,冷到了骨子里,那是她丈夫和儿子的血啊!
父子两个人的性命换来的便是这狭小的生机… …
一日两日,当附近的僧人收拾尸体的时候,才发现还有两个活着的人。
李氏看着丈夫和儿子冰冷的尸身,不知道该怎么哭,木愣愣看着,直到看到那一把火点燃,才猛然放声哭了起来,被她抱在怀中的王欣看着那堆聚如山丘如宝塔的人头,看着那堆积如山老幼不分的尸骸,王欣的眼睛渐渐红了,第一次对清朝生出恨来。
历史,这便是历史么?
即便之前有那么多的不一样,然而轨迹却还是这般,那些帝王将相,死了也许还能在史书中留个名字事迹,而这些老百姓,死了留下的只是一个数字么,连那数字也可能被模糊,因为这一段并不光彩的历史并不是他所熟知的。
曾经的“扬州十日”,“嘉定三屠”,只是历史书上偶然提过的一笔,约略简单,不注意甚至可以忽略,他是学生,于是看到的便只有那一个朝代的经济政治,看到各种政策带来的利弊,看到那宏观的留发不留头所代表的意义是什么,却看不到那死在这一命令下的人有多少,那些人如果不死会有怎样的命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