鸿沟之约签订了,围绕这个约定,刘项两人没少派人交涉,从总体方针一直讨论到各项细枝末节,都弄的条条是道,很像一回事。
事实证明,协约这种东西对小民可能是管用的,但对手握重兵、叱咤天下的猛人们那毫无一丁点价值,签这么个无用的东西,完全是浪费木材。
公元前203年9月(汉四年),也就是鸿沟协议签订一个月后,项羽准备遵守约定,回归楚地。思想决定行动,当项羽做好准备后,项羽率领仅剩的十万楚军绕南路、向固陵走迂回线路向楚地撤军。
项羽走的这个路线是他盯着地图琢磨了好几天才确定下来的。广武、外黄一线,虽然离彭城较近,但有个致命的缺点,这些年来一直这些地方打仗,多多少少都有刘邦的势力存在,如果走这条路线,虽然近了点,但容易陷入汉军前后夹击、进退两难的地步,那种境况项羽是不愿意看到的。最终,项羽准备向南迂回,避开汉军主力,以期顺利脱身。
与此同时,刘邦也准备遵守这项约定,西返关中。因为他也想歇歇,几年来项羽的顽强程度,让他手足无措。
这些年来,在和项羽的每次正面对垒中,刘邦还真没捞到过什么好处。刘项两位武林高手对垒,虽各怀绝技,但各有侧重。刘邦的内功了得,抗击打能力很强,还很持久,但挨打的机会多,还手的机会少;而项羽是外家功夫一流,打人水平很高也很好看,但持久力不够。不同的侧重点能让人明显的看到短期效应,当然也能让人想到最终的结果。刘邦在这几年的挨打过程中,把项羽累的筋疲力尽,可自己却愈战愈勇。
就在刘邦准备西归之时,张良、陈平站出来阻止了他。这两位仁兄都是高智商,张良侧重于战略大局,陈平擅长于战术策略,俩人双剑合璧,足可傲视天下。刘邦能把这俩仁兄捣鼓到一起,要是不赢那就太没天理了。
两位仁兄你一言我一语,为刘邦剖析了眼前的世局:汉占领了大半天下,且诸侯归附,气势正盛;而楚军兵疲粮尽,正是灭楚良机,现如放走项羽,无疑纵虎归山、养虎为患,“不如因其机而遂取之”。
这句话收回了刘邦散漫的心,又让他充满了斗志,抖擞精神开始和项羽又一轮的pk。随后,刘邦撕毁协约,趁楚军疲师东返之机,自其背后开始频繁发动袭击。
刘邦的动作让项羽极为恼火,但也毫无办法,人困马乏、军粮断绝,这种局面随时都有崩盘的可能,因此率领楚军打打走走退守固陵(属阳夏,故地在今河南太康县南),以期做短暂休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