可是,没有任何人想到,冷鸢在这座城市的攻防战中选择了“最笨”的打法,正面强攻!而且是没有炮兵支援的正面强攻!
在汴梁的攻防中,沾满鲜血的秋海棠火箭炮未开一炮,在幽灵的夜袭之后,陷阵营硬顶着漫天的城防炮带头强攻,极短时间内陷入了残酷的白刃战,在己方兵力优势极大的情况下,城虽夺下,但战损比达到骇人听闻的5:1!
这种指挥模式如果是在课本中,绝对是让人笑掉大牙的反例,但冷鸢的一个命令却是引得风起云涌。
和许昌的刽子手屠戮彻底相反,由于未开一炮,所以共和之辉在攻城的过程中没有伤害到任何一个平民,冷鸢在这里的战后处置也不再是无差别屠杀,而是公平照顾敌我伤员,优待俘虏,不扰民一丝一毫。
许昌的惨案和汴梁的仁慈形成了充满震撼力的对比,疯狂敲击着众人的心脏,而最终让战争天平彻底扭转的,则是冷鸢向境内所有战乱城池发布的公告:“战者如许昌,降者如汴梁!”
战国时期的秦国,商鞅为让民众信任新法令,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,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。民怪之,莫敢徙。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,有一人徙之,辄予五十金,卒下令,成了流传后世的“立木为信”。
冷鸢的这一作法与立木为信有异曲同工之妙,所谓战争,死的是士兵,苦的是平民,老百姓是永远不希望打仗的,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。
这场北伐战争亦是如此,平民们实际上对其置之度外,谁赢谁输,不在乎!让我好好过日子就行!而冷鸢的一屠一仁则是完美抓住了这种心理弱点!
通过许昌的杀戮,冷鸢剥夺了战乱区域内平民那种“置之度外”的心理,让他们明白,就算自己手无寸铁,死神的镰刀一视同仁。
再通过汴梁的仁慈,冷鸢告诉这些处于绝望的平民,只要投降,一律优待,不会伤你分毫。
这样一来,一个微妙的逻辑关系就形成了。
对平民来说,共和之辉与北方叛军不管怎么打,那都属于内战,不是旧时代抗战那种全民同仇敌忾,所以不管对共和之辉还是北方叛军,平民们都是没有仇恨的,还是那句话,谁赢谁输无所谓,让我过日子就好。
现在,冷鸢势如破竹,黄河长江中间城市皆岌岌可危,在“战者如许昌,降者如汴梁”的公告下,民众的心理预期被打破了,成为了狂风中的“墙头草”,所有人都希望自己的城市变成“汴梁”,而不是“许昌”!
最终,哪个城市带的头已经不得而知,总之在公告发布后的第二天,黄河长江中间由叛军控制的城市全面大乱,平民疯了一般上街游行,冲击执政厅和军营,要求叛军束手投降,与共和之辉言和,到后面,疯狂的平民几乎是把指挥官从军营里纠了出来,拿着锄头和镰刀架脖子上逼其下降书。
这等全境大乱来的太过迅速,犹如飓风横扫,摧枯拉朽,身处京首的将宗没能及时做出对策,各城池的指挥官更没有冷鸢那种铁腕和魄力,根本不敢对平民予以血腥镇压,最后硬是被求生心切的平民一路赶出了城市,狼狈逃向战略后方。
而这些城市在赶走叛军后第一时间起草投降书,连夜派人递交给共和之辉,就这样,大片尚未被攻克的城市兵不血刃地被夺下,一兵未死,一民未伤!
...